《别做正常的傻瓜》

前记

一次偶然的阅读了此书的第一章节,便乐不思蜀。只因书中的例子精准的切中了我的心扉。
但一些举例也让我觉得过于理性,我自认无法做到,如此冷酷的像一个不附带一丁点主观情绪的机器人。
但其中的思维模式却十分值得我学习与思考。

作者:奚恺元,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 耶鲁大学博士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其研究涉及行为
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以及幸福学等诸多领域。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
2000年评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在他的获奖致辞中还特
别提到了奚教授的研究贡献。
2004年被授予Theodore O. Yntema 教席教授(Chair Professor)席位。
主要包括人的判断与行为决策、幸福感等,在心理学、营销学等领域的顶尖期刊发表近百篇论文。

心理账户对行为的影响

  •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决策都会受心理账户影响
  •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相互代替的。
  • 换位法:切换角度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具有一致性。

换位法:处在相反的情况或其他情况下会如何决策

钱的数值相同,不管来源都是具有完全替代性的


交易偏见

  • 交易效用
    • 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用
  • 比例偏见
    • 应该权衡绝对成本和绝对收益

沉没成本误区

正常人往往出于想挽回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所谓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欠缺理性的行为。

如何纠正这种谬误?

当你进行了一项欠理性的购买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和你支付的“沉没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消费以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

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盈利,应该趁早收手,不要吝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对于沉没成本谬误,换位法同样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证实偏见(你有自知之明吗?)

  1. 当场折扣
  2. 邮购返券
    1. 期限短:寄回人数相对多
    2. 期限长:寄回人数较少

证实偏见

只关注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不关注也不收集和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也就是总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一致的意见和证据。

这种行为就是证实偏见,它的一个后果就是过于自信。

由于人们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就非常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是对的,而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适应性偏见(你会习以为常吗?)

高估了很多事情对我们心情的影响,这是适应性偏见的典型表现。

适应性是指人们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的现象。

事实上,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且是一种超乎想象的、惊人的适应环境能力。

幸福感、物质、环境均可适应。

无法适应的东西:

  1. 极端的东西
  2. 人际比较(很多时候,幸福或不幸福的感受都是通过比较产生的)
  3. 变化的东西

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在决策的时候,要注意到人本身固有的适应性能力,不要把注意力仅仅放在那些物质的东西上,因为你会对它们很快产生适应性。

相反,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要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和精神以及心灵相关的东西,把钱用在能给你带来最大快乐的地方。


风险决策 (存银行还是买股票)

期望值理论公式

Ev=χi×ρi+χ2×ρ2...Ev = \chi_i \times \rho _i + \chi_2 \times \rho_2 ...

(其中EV代表期望值,X代表选项X的第 i 种结果所带来的价值,P 代表第 i 种结果发生的概率)

但期望值理论并不能完美的解释风险决策。

看这个测试:

image-20230307153221511

根据期望值理论公式可知,12×2+12×12×4+12×12×12×8...\frac 12 \times 2 + \frac 12 \times \frac 12 \times 4 + \frac 12 \times \frac 12 \times \frac 12 \times 8...

这个游戏的期望值是无穷大,但事实上很少人愿意花超过10元钱来玩这个游戏,大多数人出价都在5元一下,这就是著名的圣彼得堡悖论

期望效用理论

与期望值理论不同的是:人们选择的应该是期望效用最大的选择,而不是期望值最大的。

期望效用理论 提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风险规避是合理的。

前景理论

  1. 得到时,正常决策和理性决策都是风险规避的。
  2. 失去时,正常决策是风险喜好的,理性决策是风险规避的。
  3. 理性决策不受参照物改变,然而改变参照点就可以影响人的风险偏好。

所以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是根据参照点来决定的,可以用换位法消除这种决策中的不一致性。

站在得和失两个绝度去考虑问题,看决策是否一致。


损失规避 (得到100和失去100)

赋予效应 (endowment effect)

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当你没有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是很想得到它;

当你得到了之后,又很不想放弃,但这时你往往意识不到;在你最终要放弃时或放弃以后,你的珍惜感会达到最强。

从两性关系的理解就是到了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赋予效应控制着你的生活

现状偏差 (status quo bias)

指的是人类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况。即便当现状客观上劣于其它选项或者在信息不完整时,人们还是会做出维持现状的决定,而且倾向将任何改变都视为一种损失。

语义效应[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含义,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更直白一些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字去表达某种意思。理解了语义,那语义效应就容易多了,就是用户表达某种含义时,采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但不同的方式、顺序,可能得到的反馈会截止不同。

通过把一件事情描述成”得”与“失”,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决策。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四个原则:

(1)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比如假定今天你老板奖励了你1000 块钱,而且你今天在一家百货商店抽奖的时候还抽中了1000 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这样的话她会开心两次。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还比如,在你给人送两件以上生日礼物时,不要把所有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应该分开包装;若你是老板,给人一次性发5000元,不如先发3000元,再发2000元。

(2)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比方说如果你今天钱包里的1000 块钱丢了,还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 块钱的手机弄坏了,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根据前景理论,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比如开会收取会务费时,务必一次收齐并留有余地,若有额外开支一次次增收,虽然数量不多,会员仍会牢骚满腹。

(3)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别人。这样的话,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4)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这样的话,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人们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悬殊过大应分开;悬殊不大应该整合。

总结:

不做正常的傻瓜,你应该学会使用换位法来平衡损失规避效应对心理和决策的影响

我们在做决策时,将自己代入不同设置相反的情形中考虑自己可能的决定,学会从“得”和“失”两个角度来看问题。


忽视未得收益(损失100和没有得到100)

过分关注直接损失和忽略未得损失。

对知识产权的态度。

对未得收益的麻木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损失。


定位调整偏见(谈判中应该让对方先开价吗)

人们做判断时的心理效应,容易被先入为主,被第一印象框住,接收到的信息带有主观的偏向性,会最终影响自己的决策。

锚定效应

  1. 争取先开价
  2. 开价越极端越好
  3. 开价前先提醒对方所开之价是荒唐的

克服过于自信,去怀疑自己的第一判断,接受新的信息辅以修正自己的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只接受一面之词,正好反映出人们偏好肯定性意见的弱点,记住:忠言逆耳利于行。

另外,定位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如果你有问题想询问别人的意见,最好在咨询别人之前先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免别人的意见成为一个定位的锚而影响你的决策。

同时,如果你希望得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最好在咨询他人的时候不要过多阐述你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以免把对方锚定,你就很难获取到对方真实的意见了。

在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受到对方策略的影响,同时也要利用定位使谈判的结果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近。


违背概率规律(你的孩子会长多高)

集合的规律

概率中集合论的基本问题:两个集的交集不可能大于其中一个集。

忽视事情的先验概率

利用过去历史资料计算得到的先验概率,称为客观先验概率;

当历史资料无从取得或资料不完全时,凭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而得到的先验概率,称为主观先验概率。

中值回归

概率的客观规律是判断事情的基础

本章讲的就是违背这些规律而做出的欠理性的决策行为。

正常的傻瓜往往误解了概率规律,以为好运气和坏运气是交替产生的。

在判断事物的时候,除了关注描述的细节以外,还要注意到集合的基本规律。

除了要看它像什么,还要看它是什么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就是要注意有没有先验概率。

不要让自己被比较显眼的数据事实锚定,而忽视了它之上还应该加一个事件的先验概率。

在对事物做预测的时候,不要忘记中值回归这个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影响,不要因为忽视中值回归而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要知道,正常人会普遍高估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的发生频率,所以要用反向调整法调整自己,以免错误评价其真实比例和重要性。


联合评估与独立评估

在评估中还分两个因素,易评价特征,难评价特征。

易评价特征:容易被发现的特征,不需要专业知识。

难评价特征: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经验阅历。

若是推销自己或商品,不同情况下的有不同的方法,具体原则:

  • 如果我比竞争对手强,应该争取被联合评估
  • 如果我比竞争对手弱,应该避免被联合评估
  • 如果我和竞争对手都弱,应该避免被联合评估
  • 如果我和竞争对手都抢,应该争取被联合评估
  • 如果在难评价特征强于对手,在易评价弱于对手,应该争取被联合评估
  • 如果在难评价特征弱于对手,在易评价强于对手,应该避免被联合评估

联合评估跟单独评估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进行联合评估,然后把评估出来的东西再进行单独评估,要跟实用性联系起来,就像文中所说的买相机一样,联合评估下来,怎么都觉得像素高的那个更好,但真正使用起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并发现不了它的优点,反而还为此多花了一大笔钱。还有我们平时买衣服也是一样,可能会比较衣服的材质,价格等,但同时也要看穿在身上的效果,否则买回家去后,衣服材质再好,价格再合适,不适合你的你也不会想要穿上它~


结果偏见(抓住老鼠的猫一定是好猫吗)

结果偏见

只以成败论英雄的结果偏见在日常生活和许多企业中都存在,但我们应该明白,结果并非是最好的评价因素。

区别在于它是不是有监督过程的机制,最终判定好坏也在于是否有耐心且明理的了解观察到了结果的产生过程。

后视偏见

在事后以为自己事先就可以预测到事情的结果,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马后炮)

因为你的记忆会欺骗你,只记得与事情的结果相符合的证据,可以事先把自己对事情的预测和理由写下来,以此来减少自己的后视偏见。

总之,后视偏见让人们难以从经验中学习,并且对别人的成绩不给与充分肯定,对别人的错误又太过严厉。

在评价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要求别人对当时他可以得到的信息负责。


财富与幸福(钱越多越幸福吗)

  1. 好事一起享受不如分开享受
  2. 坏事分开忍受不如一起忍受
  3. 大好事小坏事分开经历不如一起经历
  4. 大坏事小好事一起经历不如分开经历
  5. 好事晚说不如早说
  6. 坏事早说不如晚说
  7. 静止的好事不如变动的好事
  8. 变动的坏事不如静止的坏事

幸福程度未必和财富成正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样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遵循以上这些准则,可以帮助你在财富一定的情况下更加幸福,或者你也可以让他人的幸福感大大提高。

但我认为,财富和幸福程度在大多数时候就是成正比的


选择与幸福(选择越多越幸福吗)

  1. 小奖不如不奖
  2. 小罚不如不罚
  3. 好事有选择不如无选择
  4. 坏事无选择不如有选择
  5. 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6. 有用的不如无用
  7. 说要的不如想要的
  8. 公开的不如不公开的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形式。

过节、婚庆、生日、感谢、乔迁等都需要送礼表示心意....

如此这般,人活得这么累,会幸福吗? 不敢苟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WRITTEN BY:    Richard

I'm discombobulated !